人文省医

您的位置: 首页 党建文化人文省医医护手记详细

留在摸底河畔的记忆

发布时间:2018-06-08 09:00本文来源: 肿瘤中心 郭燕

  本期医护手记来自:肿瘤中心 郭燕

  因为时常想起,也时常忘记,记忆总是经不住岁月的冲洗,待在一个地方久了,也会沉浸在某种情怀里,大概,这就是成长。

——题记


  2016年的夏天,初次来到省医院学习,那时候医院正大门的人行高架桥还未拆除,盛夏的成都,一半阳光一半雨水,时不时地给这座城市增添凉爽,而省医之情,伴随着热诚和清风,缓缓吹进我的记忆里,从此,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  每一个背井离乡追逐梦想的人,很多时候容易把学习工作的地方,过成了自己习惯的模样。就像在省医的这两年,习惯了穿梭在车水马龙的正大门,感受着院区病人和家属焦灼的面庞。在这里,喧闹的不是市井气息,而是裹挟着希望的疼痛感,总归有期盼,就会有希望。

  作为一个基础实验研究的学生,平日里接触的临床工作不会太多,在医院这个忙碌的大环境里,也正好可以腾出一部分视线,去感受一个个强大的生命世界散发出的希冀与光芒。当某一刻想要放弃,总是隐隐约约有种力量鞭策着我,不断前行。


  在省医遇到最多的情境,是病人和家属时常的问路。每次我都不厌其烦地回复着病人,有时候顺路,也会和他们一同前往,好像收获一句感谢,都有着满满的成就感。因为我也会生病,也会迷路,也会需要帮助,一句温暖的回复,也会是脆弱时最深的慰藉。

  两年的学习时光里,记忆最深的是偶尔的科室门诊学习。作为一个病人最不想“光顾”的科室之一,肿瘤科的学习带给我许多特殊的情愫,每一个来就诊的病人,亦或眼泪,亦或忧伤。一次,一位30多岁的女性结直肠癌患者,在大家族的伯伯哥哥姐姐的陪同下前来治病,当听闻她的丈夫因为病痛弃她而去,我们不禁陷入沉默,身体和感情的双重打击,于她而言是多么的残酷。本能的同情心,让我们花尽可能多的耐心和时间安抚她,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,鼓励她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。


  时常在想,如果能有更多的途径,去帮助这些病患,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。事实上,我们也在一步一步努力地这样做。启动和心理专家的合作,目的就是在心理和身体两方面对肿瘤患者进行疏导治疗,特别是那些在倒数生命的患者。让每一个生命体,有尊严地生活,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毋庸置疑的使命。

  在门诊,经常会有家属急急忙忙地进来,跟医生小声地请求,不要让患者知情。我们会遵从家属的嘱托,安抚患者没那么严重,放宽心,回家吃好一点,在检查报告上,用Ca简写代替癌。在科技和医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,偶尔善意的谎言,让患者获得的乐观坚守成为强有力的免疫系统,防御心灵的失落。即便是很小的事情,我们也愿意竭尽所能去做,希望每一颗孱弱的心在这里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抚慰。


  省医于我,是成长,亦是情怀。红楼、职工食堂、实验室,三点一线的生活,给了我和省医更多的相处时光。一住后面生长着绿油油水草的摸底河,是浣花溪畔最具希望的分支;那些在河边坐着轮椅,晒着太阳的康复中的老人,应该是怀揣着希望,鼎力前行的老者了。

  路过,就是风景。可能是匆匆一瞥,可能是驻足停留。这些医院里独有的风景,给年轻的我上了一堂多彩的人生课。不管顺境还是逆境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

  时光如白驹过隙。很快,明年我就要结束在省医的学习,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。短短二三年,省医给了我很多成长的经历,三言两语难以描述,更多的感受,我喜欢形容它为情怀。做一个有情怀的人,就算梦想再远,还是能看到远方,就算远方荆棘满布,还是会有希望。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留在摸底河畔的记忆
网站纠错